来源:人气:949更新:2025-07-05 16:36:25
在分享《嘉人》7月刊封面之际,章子怡于6月27日表示:‘从影视作品到摄影作品,皆倾注全力。’
章子怡对《酱园弄·悬案》(以下简称《酱园弄》)的不满已非首次。去年戛纳电影节期间,她曾在发布会上因不满陈可辛的剪辑手法而翻白眼,公开批评导演删除了自己一段极具表现力的戏份。从影片呈现效果来看,章子怡的表演确实可圈可点,但遗憾的是,无论是专业影评人还是普通观众,对电影版《酱园弄》(上)的评价均不尽如人意。该片上映11天累计票房突破3.38亿,预计总票房约4亿,有望在2025年度上半年票房榜跻身前十,这一成绩已属不易。然而,从陈可辛最初对“酱园弄杀夫案”产生兴趣,到计划将其改编为流媒体剧集,再到最终由欢喜传媒主导的电影版落地,整个项目历经七年打磨。漫长的开发周期不仅导致制作成本攀升,更让片方面临巨大的投资压力——以该片的制作规模和演员阵容来看,若票房未能突破10亿 ,则几乎可以断定为亏损。更令人失望的是,影片上映后豆瓣开分5.9分,随后评分持续下滑至5.8分,市场反响远未达到预期。
《酱园弄》作为一部备受关注的影片,其从立项到拍摄、宣发及上映后的舆论反响,构成了影视行业值得深入探讨的典型案例。该片既体现了众多商业大片的共性,也折射出当前影视产业面临的困境。深入剖析《酱园弄》的失利,对于理解行业现状具有重要价值。导演王晶曾提及陈可辛的创作思维:"他总想兼顾奖项与票房,却未能实现两者的平衡。他倾向于邀请知名演员作为保障,认为大牌的加入能吸引观众,但大牌云集并不等于作品质量,只有合适的人选才能成就好戏。"从《甜蜜蜜》《如果·爱》《投名状》到近年的《亲爱的》《夺冠》《独自上场》,陈可辛始终保持着启用顶级演员的创作路径,而《酱园弄》亦延续了这一模式,集结了章子怡、王传君、易烊千玺、梅婷、赵丽颖、雷佳音、杨幂、大鹏、李现等众多实力演员,被网友调侃为"酱园大弄"。
《酱园弄》虽以演员出场顺序作为影片排序依据,但该安排在上映前便引发了演员群体的激烈争议。从赵丽颖"女二"的话题热搜到杨幂"女二"的舆论发酵,再到演员阵容被质疑为"客串"的讨论,这场争论持续数日,直至央视公开表态认为此类排片争议不利于行业生态,舆论才逐渐平息。影片上映后,演员们的号召力确实为票房带来助力,首日即斩获9000万票房,创春节档影片单日票房纪录。然而吸引观众的不仅是演员本身,更有其庞大的粉丝群体。相较于对票房的贡献,粉丝的舆论影响力更显突出,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评论往往主导着影片讨论走向,如微博与豆瓣评论区频繁出现针对赵丽颖的负面评价,诸如"赵丽颖粉丝又在搞事情,连宣发都不参与"、"整部《酱园弄》赵丽颖演技最差"等言论;杨幂亦难逃"最佳?别逗我笑了"、"三把金扫帚得主是谁"等调侃式质疑。
上述因素不仅对潜在观众形成负面印象,更直接导致《酱园弄》首日评分5.9,进而削弱观众购票意愿。电影票房或口碑不佳通常由多重因素引起,例如票房表现受类型定位不清或宣传推广不足影响,口碑下滑则可能与宣传策略偏差或观众审美变迁相关。然而,当票房与口碑双双失利时,不仅涉及上述因素,更反映出核心问题——影片内容质量存在明显缺陷。
从成片来看,章子怡曾公开表示自己被陈可辛剪掉了与野猪搏斗的关键戏份。客观而言,她在该场景中展现出的弱者形象——例如面对欺凌时的怯懦、平静表象下的极端情绪——极具感染力,甚至令人产生心理不适。与雷佳音饰演的警察局长薛至武的对峙戏码,以及大块头角色的闪回片段,都在叙事节奏上强化了戏剧冲突。可以明确指出,《酱园弄》在表演、摄影、灯光和场面调度层面均表现出色,主要演员的演技可圈可点,尤其结尾处范伟的登场,为续集《酱园弄(下)》埋下悬念,引发观众期待。
然而,电影的整体价值并不取决于个别场景的精彩程度。从内容建构角度来看,《酱园弄》存在三大明显短板。其一,作为以“杀夫”为核心情节的悬疑作品,影片未能充分揭示人物的动机转变,也缺乏完整的人物成长弧光。片长突破三小时的体量本应承载更丰富的叙事,但被拆分为上下两部后,陈可辛选择的结局呈现时机,导致故事完整性受损,这对渴望完整答案的观众而言无疑是致命伤。
其二,强势的主创阵容与系统化宣发策略本应为影片增色,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。若该片能达到《甜蜜蜜》的水准或稍逊一筹,市场反响或许会更宽容。然而,在陈可辛近年作品序列中,《酱园弄》展现出明显的创作乏力,未能兑现观众对“女性主义电影”的期待。其三,影片引发的负面舆论主要源于“虐女”情节的过度渲染。从社交媒体反馈可见,即便预告片已暗示詹周氏将经历的暴力场景,观众依然对这类情节保持敏感。部分媒体甚至呼吁中国观众集体抵制,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度。
陈可辛与王晶的创作理念存在明显差异,前者在《酱园弄》中着重渲染了时代背景,且让雷佳音的戏份几乎与章子怡相当,甚至更重。而薛至武作为警察局长的角色,其权力地位、对詹周氏的压迫行为、以及试图通过暴力手段维持统治的动机,恰好构成了女性观众群体的强烈不适源。这种叙事选择导致电影与观众预期形成显著落差,进而引发对陈可辛的集体批评。令人深思的是,《酱园弄》是否真的存在“虐女”问题?若以暴力施害为评判标准,答案显然是否定的;但若从创作角度审视,詹周氏对大块头的极端反击手段,以及王传君被血腥场景裹挟的呈现方式,是否反过来构成了更具争议性的“虐男”?为何这种性别倒置的暴力呈现反而被忽视?本质上,观众的苛责与电影内容并无直接关联,而是基于对理想化女性叙事的期待,将作品视为情绪宣泄的载体。相较之下,《我的丑娘》等作品虽然同样存在性别议题,却鲜有被公开批判。当讨论《酱园弄》的暴力程度时,更需关注的是其是否必要:在特定历史情境中,当个体生存权受到系统性压迫,暴力行为或许并非纯粹的性别表达,而是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折射。然而电影选择分上下部上映的策略,使观众在“虐女”叙事后未能看到女性对暴力的完整反击,这种叙事断裂成为当代观众难以接受的缺陷。反观《墨雨云间》与《消失的她》,前者通过细腻刻画薛芳菲的复仇历程,后者借助陈麦的集体行动让施暴者付出代价,均实现了市场与口碑的双赢。部分媒体对《酱园弄》的批判同时暗含对女性主义电影的期待,呼吁更多《好东西》《还有明天》式的优质作品,以及全女班底制作团队。但值得反思的是,为何并非所有女性题材都能收获同等反响?全女班底的创作团队是否就必然能实现性别议题的深度诠释?毕竟文淇主演的《嘉年华》之后,其新作《想飞的女孩》仅获得5分的豆瓣评价,证明性别表达的复杂性远超团队构成的简单标签。
男导演是否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女性主义电影?从张艺谋、陈可辛等曾引发争议的导演作品中,我们能看到巩俐、张曼玉、周迅等演员在银幕上塑造的深刻女性形象,而章子怡、唐嫣与辛芷蕾同样在李安、王家卫的导演下展现出出色演技。随着“眯眯眼”事件等舆论焦点的出现,以及各类艺人争议的发酵,电影行业所面临的舆论压力持续攀升。从博纳总裁于冬对黑水军的反击,到大麦娱乐总裁李捷呼吁有关部门出台规范政策,行业内外对电影创作标准的讨论日益激烈。角色塑造、叙事逻辑、创作背景乃至演员阵容,都可能成为引发争议的导火索,进而影响票房表现。因此,《酱园弄》的失利早在陈可辛确定创作方向与上映策略时便已注定。这一结果或将促使更多电影公司对是否涉足女性题材产生疑虑。尽管未来仍有望涌现更多女性主题作品,但《酱园弄》的教训,恐怕将成为下一部类似影片的前车之鉴。
Copyright © 2023 www.jdw8.com 统计代码